年末歲尾,不少地方的生态環境部門積極開展業務培訓,以提升工作人員綜合業務素質,爲下一年工作築牢根基。
生态環境問題日益多樣化、複雜化,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先進的技術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隻有通過持續且有效的培訓,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提升業務能力,才能在面對棘手問題時遊刃有餘,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生态環境治理工作紮實落地。
但當前個别地方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存在“走過場”的現象。有些培訓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沒有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實際短闆,導緻培訓後依然無法将所學運用到具體工作中;有些培訓機構力量薄弱,邀請的授課人員缺乏一線實踐經驗,難以解答工作人員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疑問。
筆者認爲,要讓培訓真正發揮實效,首先要精準定位培訓需求。不同地方、崗位的工作人員承擔的任務不同,對應需要提升的技能也不同。比如基層一線執法人員需要掌握現場執法檢查的技巧、環境違法案件證據收集的方法等實操性内容;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則側重于新監測技術的學習、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等。這就要求在培訓前,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座談會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家的工作難點和能力短闆,從而量體裁衣,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培訓方案,讓每一次培訓都能直擊痛點,真正滿足工作人員的成長需求。
其次,優化師資隊伍很關鍵。優秀的授課教師能讓培訓效果事半功倍。一方面,可以邀請生态環境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他們站在行業前沿,能夠帶來最新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拓寬工作人員的視野;另一方面,要選拔一批有着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骨幹,他們在長期的生态環境治理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的分享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雙管齊下,構建起一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師資隊伍,爲高質量的培訓提供堅實保障。
最後,完善考核與反饋機制必不可少。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檢驗學習成果,比如通過理論考試、案例分析、實操演練等方式,全面評估工作人員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建立暢通的反饋渠道,鼓勵工作人員對培訓内容、授課教師、培訓組織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優化後續的培訓工作,形成培訓工作的良性循環。